放大“苏超”涟漪效应

11月4日,省政府召开《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》新闻发布会,明确提出要放大“苏超”效应,不仅将“赛事经济”直接写入文件标题,更将“体育流量”对标为“经济增量”。

  一石激起千层浪,涟漪波动十三城。一场“苏超”比赛,不仅撬动消费热潮,也搅动着各行各业持续“沸腾”。13个城市、176天、85场比赛,场均超2.8万人上座,累计超240万人观看……数字背后,不仅彰显了普通人对于足球的热爱,对于文体活动的热情,也丈量着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这中间,更渗透着经济稳中向好、各行各业持续升温的热流,持续涌入城市发展的大盘。

  “苏超”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杠杆效应。在“苏超”赛事的引领和推动之下,一张张“苏超票根”恰如金丝银线,串联起消费链、产业链,推动着社会繁荣度和活跃度的持续增强走热。相关数据显示,95.9%的观众有门票外消费,而赛事期间全省重点商超销售额更是同比激增34.7%。“苏超”这个超级IP的内涵不断扩容,早已从单一的体育赛事,蝶变为备受群众和市场喜爱、联动江苏各种文旅资源的超级“磁场”。以“苏超”为支点,以文体旅商融合新场景,撬动了内需扩容提质的大杠杆,为“大力提振消费”提供了鲜活样本。从绿茵场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,放大“苏超”涟漪效应,把“体育流量”变为“经济增量”潜力无限,正当其时。

  放大“苏超”涟漪效应,关键在于形成长效化、制度化、体系化的联动机制。“苏超”赛事结束后不久,有关部门就召开会议,系统复盘,全面总结办比赛、办文旅的优秀经验。省政府出台的《意见》,以更加制度化、体系化的理念和视野推动“苏超”从“爆红”走向“长红”,明确指出要在持续办好城市足球联赛,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之外,推广“苏超”经验至篮球、排球等其他群众基础深厚的赛事。省内“镇超”“通超”“扬超”相继开锣,从“苏超”到“城超”,基层体育赛事释放新活力,“苏超”的涟漪效应正初步显现。

  种种做法表明,“苏超”的涟漪效应是极为深远和持久的,它所带来的“震荡”不是一时一地,也不限于某种运动、某个行业,而是向着品牌化、综合化的城市超级IP系列持续迈进。从优化联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统筹商务开发,推进联赛专业化、品牌化建设,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,到走出体育场馆、走向“第二现场”,丰富数字体育消费场景,培育智能化、定制化、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,再到做足“加法”文章,深化“赛事+文旅”、提升“赛事+制造”、做精“赛事+服务”等,推动消费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、双向赋能……带动社会文化共鸣、商业生态升级、经济脉搏强劲跳动,这才是城市IP最持久的生命力。

  “苏超”始于足球,成于文化,用一次次精准长传,把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“踢”到了经济发展的“球门”前。汇聚更多民意,打开更多想象,让体育赛事与群众热情、城市发展同呼吸、共心跳,“苏超”正如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,荡漾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层层涟漪。